公司事迹Company News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公司事迹

分享丨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1-05-31 17:36:01

分享丨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课程思政不仅是对思政课程的简单补充,更是让显性的思政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得到深入的感知与隐性的贯彻,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
      这些学科教师与思政教师一同密切协作,同向同行。互助开展思政教育,指明了课程实践的方向,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在本篇微信推送中,我们将深入开展文献综述,归纳整理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提升策略
1.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的终极价值在于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只有进一步强化教学理念,把握学生需求,让“立德树人”成为每位教师的神圣使命与岗位责任,才能让思政与其他课程在育人上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的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
 
2.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能力
      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注重教育路径设计,强化思政元素与日常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夯实“铸魂”工程,筑牢“信仰、价值与精神”之基,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回应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实践思维,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
 
3.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的能力
      要选择贴近学生思想特点的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出发,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不单向灌输,不强加观点,坚持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让学生融入课堂,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
 
      思政课要与其他课程特点相融合,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思政课,实现“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施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育”。
 
4.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自身素养
      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仁爱之心和扎实的学才,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引领学生成长,“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5.消除“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的思想顾虑和误解
      有的教师担心,专业课引入思政内容会冲淡专业学习,影响专业内容的进度。这种顾虑有一定道理。因为如果不能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生拉硬扯、两张皮现象,那么会有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效果。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做到“基因式”融合,那么就会形成“思政”与“专业”相长的良好局面。
 
      “思政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也能真正让学生获益,达到育人之功效”。
 
☞6.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系统学习、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理论著作作为案头必备的常用书。
 
       其次,专业课教师也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史国史,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最后,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7.系统化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 研究学生的能力。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不仅了解其专业知识建构、学习习惯、兴趣、能力等,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便于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2) 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能力。
 
      课程开发与教材设计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积极摸索,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还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课程论专家等。
 
3) 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课程思政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4) 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
 
      它要求课程思政教师能够利用评价工具,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还需要立足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
 
5) 反思与发展能力。
 
      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并反思,借助反思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
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
☞1.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
      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就一门课程而言,教师应该基于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仔细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有迹可循。上海师范大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值得借鉴。
 
☞2.思政融入要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
      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在“深”字上下功夫,做到深度融合。
 
☞3.融入思政元素要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课堂为出发点
      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结合专业,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促进“思政”与专业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4.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
      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行为习惯的总和。学科文化对个体的德育涵养机制是课程思政实践成为可能并收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依据。
 
      学科成员自进入本学科学习和研究之日起,学科文化就会通过严格的训练、引导和熏陶,对该成员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素养进行濡染和塑造。
 
☞5.消解西方话语霸权
      专业课教学讲求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统一。
 
      学科知识体系属于“形而下”的“器者”范畴,学科价值体系则属于“形而上”的“道者”范畴。“器者”范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道者”范畴则聚焦价值的启蒙与精神的塑造,这对学科教育施教主体——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和甘为人梯的师德师风是“道者”范畴的前提和基础。
 
      “器者”范畴源自于西方,但“道者”范畴的演绎则完全可以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意识。
 
      专业课任课教师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使专业课教学呈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不仅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思政元素挖掘的方法
☞1.区分挖
      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别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挖掘的着力点。挖掘要考虑课程类型、课程特点,实事求是,各有侧重。
☞2.合作挖
      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和能力的同时,需要“探矿专家”思政课教师的指引和帮助,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密切合作。这一点在“课程思政”开展的初期尤为重要。为此,高校应该搭建便利两类教师合作的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
☞3.系统挖
      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多门课程相互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
      思政元素挖掘既可以采取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方式,也可以多门课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提倡协同作战、系统挖掘方式,以专业培养方案为载体。
      首先确定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挖掘要求,然后,将目标和要求分解到课程群,最后再细分到每一门课程
系统性挖掘,一方面可以使不同课程的教师相互启发、避免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一专业内部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4.互补挖
      要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教师的校际合作挖掘。
      教育部开通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就思政元素挖掘而言,思政网的“高校思政供稿系统”可以成为典型经验的交流学习平台。此外,高校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微信朋友圈,共同探索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其他教学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1.科学设定评价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往往产生叠加效应,很难区分哪些方面的变化是由什么方面带来的。但这不意味着不可进行评价。
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应围绕教育内容,采取特色化的指标进行评价。要求评价的主体全面多样,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1) 评价主体
      专业课程思政实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为辅,通过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合力推动开展的。
      因此,评价主体应包含学生本人、班级评价小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程的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实践导师、学业导师等。
      为了不断优化改进,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围绕专业课程思政设定的内容和相关标准,由各个主体独立评价,并在协商的基础上对形成的综合性评价进行归因分割。
2) 评价主体的评价维度
      在实施评价中,也应该根据评价主体而有所侧重并体现出不同视角,以保证其全面性和科学性。
      其中,专业课教师主要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学业导师更为侧重对学生学业理想、学业价值、未来的职业选择、个人学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知等进行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更为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专业思想引导的评价。辅导员则更为关注学生学业行为的变化。
3) 评价结论的合成
      要结合学生的写实性评价,综合形成系统的评价结论。
☞2.系统开展评价活动
      对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往往和对课程思政自身的评价是结合在一起的,需要周详规划。
(一) 评价的原则
      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评价首先要注重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其次,由于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更注重过程而不应该唯结果,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最后,在评价中应该遵循发展的原则,即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减少横向比较。
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课程思政评价的三大原则。
(二) 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任何课程都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情感评价为例,又可以细分为学习主动性、课程自信心、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合作与交流意愿、学科历史感等。
专业课程思政也应该基于三个层面开展效果评价,并据此制定相关标准。在评价的方法上,可以采取思想发展档案法、关键事件法、评价表法等,其中,思想发展档案法是指为学生建立课程思政档案袋,对于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形成纸质文档存储,便于评价之用。
(三) 评价的运用
      评价的关键环节是结果的运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结果的运用甚至在意义上要远大于评价结果自身。总的来说,评价结果最直接的运用是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同时,结果还可以运用到课程设计的改进、评价标准的改进以及制度的完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