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与解决方案
虚拟仿真产品
医药卫生虚拟仿真产品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制造虚拟仿真产品
建筑工程虚拟仿真产品
道路交通虚拟仿真产品
轨道交通虚拟仿真产品
物流专业虚拟仿真产品
学前虚拟仿真产品
农业虚拟仿真产品
畜牧业虚拟仿真产品
实训类解决方案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专业实训室
虚拟数字博物馆
虚拟仿真资源定制化
智慧教学
在线精品课程
教学能力比赛
教材建设
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颗粒化素材建设
视频制作
课件制作
动画制作
平台软件
智学客实训平台
智学客云平台
新思课堂
案例中心
虚拟仿真项目
专业实训室
教学能力比赛
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库
教材建设
视频案例
技能大赛
服务支持
新闻资讯
政策新闻
行业新闻
公司事迹
云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渠道代理申请
公司事迹
Company News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公司事迹
思维导图(教学概述、教学过程、原则与方法、组织形式、
发布时间:2021-11-08 19:03:13
教学
客观题
1.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划分,课程可以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学科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课程
D.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
2.将课程分为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3.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____的雏形。(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4.为保证所有学生获得的基础学力而让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称为( )。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5.我国的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 )
A.主要学科
B.各门学科
C.某专业学科
D.某一门学科
6.欧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7.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教育与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属于(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生中心课程
8.美国学科中的实践活动和日本学科中的活动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 )
A.间接经验
B.直接经验
C.学科知识
D.专业知识
9.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①国家课程 ②地方课程
③必修课程 ④选修课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师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11.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利
C.各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科的教学方法
12.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13.课程资源指的是( )
A.教师和学生
B.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D.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除了强制性和普遍性以外,还有 ( )
A.发展性
B.地域性
C.基础性
D.科学性
15.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16.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7.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8.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9.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20.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
A.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课程(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活动课程为主
C.综合与分科兼顾
D.以分科课程为主
23.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 )的教学理念。
A.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D.以课程教学为中心
24.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体现了( ) 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A.一级课程
B.二级课程
C.三级课程
D.国家课程
25.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哪一类课程为主?( )。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参考答案】
01-05:B D B C D
06-10:A B B A D
11-15:A A D C B
16-20:C D D A C
21-25:D C B C A
主观题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4)认识的简洁性
教学活动将要教授的内容经过筛选和科学编排,可以省略掉很多知识获取的过程,具有认识的简捷性。
(5)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进行达到认识目的。
记忆方法:有领导的间接交往简捷且有教育性
2.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③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④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记忆方法:双基+四育+个性+创新
3.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每一条均为简答)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的间接性规律)
①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②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③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①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②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③知识和智力的相互转化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①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的双边性规律)
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②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记忆方法:
双
间
(间接)发育(双边-间接-发展-教育)
4.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
(2)重点突出
指教师授课时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
(3)内容正确
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4)方法得当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5)表达清晰
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
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
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记忆技巧:清(表达清晰)明(目标明确)正(内容正确)当(方法得当)序(板书有序)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点(重点突出)志(组织严密)气(气氛热烈)
5.《班级授课制》优缺点
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记忆技巧:教师主导集体教学,经济有效;不利因材,不利自主,缺乏灵活
6.简述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记忆技巧:容(内容)量(分量)要(要求)改(批改)
7.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备教材。即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记忆技巧: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8.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技巧:运用语言直观讲解,正确选择直观教具
9.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10.简述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记忆技巧:理解巩固、复习巩固、扩充巩固
11.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记忆技巧:教材系统,重难点突出,循序渐进
12.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记忆技巧:区别教学,充分发展
1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记忆技巧:教学联系实际,培养运用能力,教学技能训练,补充乡土教材
14.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记忆技巧:内容科学,注意启发,语言艺术
15.简述谈话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记忆技巧:准备计划,明确问题,善于诱导,做好小结
16.简述演示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记忆技巧:做好准备,明确目的,感知对象
17.简述练习法的含义及要求
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
②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
③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④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
⑤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⑥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记忆技巧:明确目的,计划周到,分量适当,方法科学,态度明确,认真总结
18.简述实验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2)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记忆技巧: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计划,提出要求,语言指导,检查结果
19.简述讨论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2)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记忆技巧:问题有吸引,讨论中启发,及时做小结
20.简述参观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的要求:
①参观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②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③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
记忆技巧:前做好准备,中组织实施,后写好报告
21.简述读书指导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2)基本要求:
①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记忆技巧:精心阅读教科书,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各种笔记
22.简述实习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2)实习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则,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②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漏补
③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记忆技巧:前中后
23.简述发现法的基本含义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发现法基本特征: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发现法一般过程:确定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教学
客观题
1.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划分,课程可以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学科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课程
D.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
2.将课程分为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3.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____的雏形。(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4.为保证所有学生获得的基础学力而让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称为( )。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5.我国的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 )
A.主要学科
B.各门学科
C.某专业学科
D.某一门学科
6.欧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7.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教育与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属于(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生中心课程
8.美国学科中的实践活动和日本学科中的活动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 )
A.间接经验
B.直接经验
C.学科知识
D.专业知识
9.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①国家课程 ②地方课程
③必修课程 ④选修课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师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11.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利
C.各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科的教学方法
12.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13.课程资源指的是( )
A.教师和学生
B.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D.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除了强制性和普遍性以外,还有 ( )
A.发展性
B.地域性
C.基础性
D.科学性
15.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16.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7.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8.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9.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20.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
A.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课程(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活动课程为主
C.综合与分科兼顾
D.以分科课程为主
23.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 )的教学理念。
A.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D.以课程教学为中心
24.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体现了( ) 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A.一级课程
B.二级课程
C.三级课程
D.国家课程
25.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哪一类课程为主?( )。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参考答案】
01-05:B D B C D
06-10:A B B A D
11-15:A A D C B
16-20:C D D A C
21-25:D C B C A
主观题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4)认识的简洁性
教学活动将要教授的内容经过筛选和科学编排,可以省略掉很多知识获取的过程,具有认识的简捷性。
(5)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进行达到认识目的。
记忆方法:有领导的间接交往简捷且有教育性
2.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③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④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记忆方法:双基+四育+个性+创新
3.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每一条均为简答)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的间接性规律)
①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②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③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①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②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③知识和智力的相互转化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①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的双边性规律)
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②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记忆方法:
双
间
(间接)发育(双边-间接-发展-教育)
4.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
(2)重点突出
指教师授课时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
(3)内容正确
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4)方法得当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5)表达清晰
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
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
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记忆技巧:清(表达清晰)明(目标明确)正(内容正确)当(方法得当)序(板书有序)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点(重点突出)志(组织严密)气(气氛热烈)
5.《班级授课制》优缺点
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记忆技巧:教师主导集体教学,经济有效;不利因材,不利自主,缺乏灵活
6.简述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记忆技巧:容(内容)量(分量)要(要求)改(批改)
7.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备教材。即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记忆技巧: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8.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技巧:运用语言直观讲解,正确选择直观教具
9.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10.简述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记忆技巧:理解巩固、复习巩固、扩充巩固
11.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记忆技巧:教材系统,重难点突出,循序渐进
12.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记忆技巧:区别教学,充分发展
1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记忆技巧:教学联系实际,培养运用能力,教学技能训练,补充乡土教材
14.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记忆技巧:内容科学,注意启发,语言艺术
15.简述谈话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记忆技巧:准备计划,明确问题,善于诱导,做好小结
16.简述演示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记忆技巧:做好准备,明确目的,感知对象
17.简述练习法的含义及要求
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
②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
③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④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
⑤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⑥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记忆技巧:明确目的,计划周到,分量适当,方法科学,态度明确,认真总结
18.简述实验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2)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记忆技巧: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计划,提出要求,语言指导,检查结果
19.简述讨论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2)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记忆技巧:问题有吸引,讨论中启发,及时做小结
20.简述参观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的要求:
①参观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②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③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
记忆技巧:前做好准备,中组织实施,后写好报告
21.简述读书指导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2)基本要求:
①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记忆技巧:精心阅读教科书,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各种笔记
22.简述实习法的含义及要求
(1)定义: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2)实习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则,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②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漏补
③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记忆技巧:前中后
23.简述发现法的基本含义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发现法基本特征: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发现法一般过程:确定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END】
扫描二维码关注
咨询电话
010-88860977
在线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