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事迹Company News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公司事迹

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1-12-03 21:26:25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工作路径和制度安排,是构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机制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高校应从目标、制度与要素出发,对政治性指标进行层次分析来设计课程思政切入点,从课程、教材、党支部三个关键因子出发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河北农业大学按照“学校整体设计—学院主体责任—党支部(教研室)主导—教师具体落实—教学督导和专家协同参与”的工作思路,做到把政策要求与学校实际、模范带动与全员跟进、经验传承与方式创新、精准设计与发散用力相结合,建立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工作体系。同时,注重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价值引领力量、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热情、示范带动效果的全方位评价,从而使课程思政建设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切入点;维度;河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0)06-0146-09

[作者简介]孙朝阳(1979—),男,湖南新邵人,博士,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从当前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发挥不足、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学科思政与思政学科没有形成同频共振、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困扰着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建设。如何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的逻辑基础

 
规律是逻辑的基础。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2]5,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巩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航作用,发挥好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年高教司的工作重点也突出了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理念、工作路径和制度安排。
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找准切入点,符合知识、科学、道德以及时代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领域的知识都是已经发展了专业化的发现、解释和分析事实的技巧[3]。在教育过程中,把工具化知识(科学)和价值化知识(道德以及时代价值等)通过具体载体和途径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往往会存在工具化知识与价值化知识的时际非均衡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具体载体和途径”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关于如何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找准切入点,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课程角度来说,提出了“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以及“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4],根据课程运行基本逻辑,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介质,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运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课程传递、建构与内化的活动与过程,是师生间对话、沟通、交往的活动与过程。课程思政要求根据课程论的基本逻辑,从整体课程出发,既考虑发挥“显性课程”的作用,又强调发挥整个隐性课程的作用[5]。从新时代的定位出发,遵循“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原则[6]。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当前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夯实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建设,同时发挥好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7]。学界普遍认同的方案是:挖掘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专业突出、思政同步”,通过挖掘各个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将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和塑造贯穿到教与学的全方面和全过程[8],要通过专业化的教学体系,运用比较潜隐的形式将主流价值观教育渗透于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实现对学生思想意识潜移默化的引导。国外的教育研究也证明了,比如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教育理论,重视结构在教育过程中的建构意义[9],并将之进一步应用到课程改革、学校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学界的探索实践综合梳理也证明,需要从“高校课程思政这一‘育人体系’本身应当具有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征”来思考课程思政的建设问题[10]。
 

二、分析:层次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的维度框架

 
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切入点的设计维度,是构建同向机制的关键所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工作路径和制度安排,应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大逻辑和小切口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如何找到这个系统工程的不同层次的突破口,找到切入点,是统筹考虑和整体推进的前提。本文选择的层次分析(AHP)是一种方案排序比较的方法,利用在目标、准则和要素层面对相关性指标的评价与排序来进行经济性和政治性的比较分析。层次分析需要在全要素、全过程中实现从点的实验到面的覆盖的层次梳理与模态建构。层次分析法寻找的关键因子,实际上就是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要寻找的切入点,如当前学界研究中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找出教学与专业衔接中的关键问题[11]、设计教学融入点[12]、做好供给侧改革[13]、突出教育教学改革5个关键环节[14]等,实际上从不同层面对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进行了多维度的因子分析。本文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操作,在制度层次上增加了“党支部”因子,具体操作上以课程、教材和党支部三个关键因子为突破口。由于课程思政的特殊性,经济指标的定量设置难有比较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综合设置相应考核评价的政治性指标,以实现目标、制度与要素的融合。
(一)目标层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制度安排。习近平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10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包括思政学科、思政教学与教材、思政工作队伍和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种工作机制与制度安排。其他学科如何把承载的思政功能发挥出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发挥好思政课教师和各专业教师的协同作用,发挥好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必要建立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提出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教育部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
(二)制度层次:课程、教材、党支部三个关键因子的供给侧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其中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强化工作协同保障”,这五条重要要求从主要载体、渠道和保障上为课程思政找到了精准的发力点。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是主渠道,也是关键切入点。必须坚持以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为载体,在传授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养培养的进程中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但专业知识与价值塑造的结合不是硬性的照搬或者机械的嫁接,这意味着专业课老师不能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替代专业课内容,也不能让课程停留在专业课与思想教育完全“两张皮”的状态。综合素养课不单单是通识知识的传播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在过程培养中注重有意识地导入思政元素。
教材是主抓手,课程思政也必须有规范的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同学科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教材体系”[15]345-346。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应在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在教材体系中得以落实。然而现行的教材还没有完全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与专门的思政课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不同,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价值主要蕴含在专业知识当中,需要专业教师自己去发掘,同时,思政课的理论教育也特别需要专业课的呼应,这对于各学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专业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同时,明辨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的边界范围,实现充分有机融入,既无“过”也无“不及”。将培养专业素养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成才等问题一并考虑。
党支部是主阵地。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发挥作用的联动机制在党支部。对于教师的要求,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9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求全体教师都要成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建设者和直接参与者,都要发挥好自身的关键作用,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胜任力。其中,党支部的作用至为关键。一方面是发挥好党支部的政治把关作用,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办学育人方向。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集体备课、支部研讨确定教学设计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专业课程既要发挥好专业教师的丰富专业知识储备,讲出特点和规律,还要能在知识储备和规律阐释的基础上,把贯通于其中的思想原理和哲学方法融进去,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贯穿于其中。另外,从保证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的角度分析,具有先锋示范作用的党员教师毫无疑问应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
(三)要素层次:合理性的衡量尺度
从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课程、教材、党支部三个关键切入点设计的维度把握,决定着整个工作体系的基本路径。这三个切入点的政治性指标设置,决定着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效能评价。首先是对于参与课程思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其必须认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把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实现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这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中知识、价值和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规律性、价值性和目的性。课程思政要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对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补给与支持作用,从根本上引导受教育者求真、求善、求美。这种课程切入需要授课教师在前期课程设计和中期教学过程中,对专业课内容、方法的重新挖掘、梳理和认识,进而提炼出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规范和职业操守等完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16]。其次是从教材体系来说,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学生强基固本、讲好中国故事、厚植人文情怀。教材建设要在教材的模块设置上紧跟学科、内容编排上与章节一体、体系编排上层次分明、呈现方式上显隐结合。在教材集体备课、精讲细讲、科学严谨上下功夫,把主流价值观、人文综合素养等融会贯通。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的教学设计、内容把握以及方式途径等进行整体设计,实现逐层递进,学科横向配合、协同联动。完善教材编写专家库、审查专家库,注重吸纳年轻优秀的一线教师参与。最后是必须牢牢把握党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和党的主张落实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支部建设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关口,把双肩挑和双带头人的培养、考核、使用作为重要方向,使课程思政的课程和教材都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使支部建设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堡垒。
 

三、三个切入点的供给侧改革——河北农业大学的具体实践

 
2018年以来,河北农业大学在充分试点基础上形成了“学校整体设计—学院主体责任—党支部(教研室)主导—教师具体落实—教学督导和专家协同参与”的工作层次,全面推开了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学校“大思政”建设的初步框架。
(一)三个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学校在2 000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全员发动,遴选骨干课程进行了示范推广,最终选取了117门课作为示范课,同一流学科、一流课程建设结合起来,率先在这些学科和课程中推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一是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上重新设计切入点,做到和一流学科、一流课程建设同部署,配套以课程思政教改项目支持。二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体现出来,比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在12项毕业要求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让学生评价课程质量,并结合教学督导来进行。三是各学院思政育人切入点的具体设计结合实际。各学院根据自身育人目标设计和课程方案来进行,比如机电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汽车构造”,设计课件32个,自建动画讲解课件32个,课中快乐互动习题320个。创立“多维度浸入式”课堂育人模式,同时课程还利用线上资源建设“车辆专业育人系列案例”,从专业相关的历史人物、专业知识、产业发展、岗位奉献等多个侧面进行课程育人建设,培养学生自信、自强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精神。
为了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学校将教材编写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之一,目前出版的《课程思政讲义辑要》第一册,从各院系打磨的410篇案例中精选了227篇课程讲义,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人物、事件、逸事、素材等各类要素,做到启发教师思维、拓宽教师视野,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别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挖掘的着力点,每篇讲义不仅列出具体章节和教学目的设计,还列出了具体的切入点,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内容在切入点中予以述及,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保国精神、太行山道路、果树9301班事迹、雄安志愿者故事、名师古典等内容有效融入教案讲义切入点和教学过程中。
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了“学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党支部(教研室)”相互贯通的联动工作体制,学校党委系统部署安排,宣传部、教务处、组织部等部门协调联动,各基层党组织具体推动。教师党支部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推动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教师党支部而言,日常的“三会一课”增加了党员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以及课程思政的研讨,集体备课和教案设计能够集思广益,将研讨的过程作为对课程育人深刻领悟的过程,自觉地把育人工作融入传授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
(二)实践过程的四个结合
以课程、教材和党支部三个切入点为突破口,河北农业大学建立了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各要素在工作体系内产生正向激励协同发力,形成“四个结合”。
政策要求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根据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指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河北农业大学为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要求得以落实,学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统筹部署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中。在实际工作层面,做到“抓支部,支部抓,三级书记共同抓”,由学校宣传部、教务处、组织部等职能部门牵头,制定教材编写、教师备课培训、教学案例精选等工作计划,然后各二级学院根据实践情况,安排每个专业选择一门课程开展案例编写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的培养上,课程思政建设是硬指标。而且把此项工作作为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鲜明导向,作为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活动抓手,作为教师党支部的重要考核内容,以激励、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目前形成的自学校党委经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以至各党支部、各党员教师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中,各参与主体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
经验传承与方式创新相结合。课程思政要做到位,就要在传承既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而对于如何改革,教育部明确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区域实际,明确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目标、重点内容、创新举措、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河北农业大学有着良好的道德基础和文化传承。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用“太行山精神”兴校育人,将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诠释——果树9301班等先进事迹融入教学中。通过将新生开学第一课搬到太行山道路暨校史展览馆,带学生走进太行山道路文化园和碑廊等方式,摸索出“三全育人”改革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成为学校进一步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实基础。同时,为了适应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科技、云平台等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形式,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建立健全适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就地取材的方式,融优秀的地域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于思政教学中,同时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融问题讨论、项目研究、主题辩论、情景再现为一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情境中学、在做中学、在讨论分析中学,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
模范带动与全员跟进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落细落实,逐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层面首先在生命、理工、文管类学院各选取1个学院先行先试,作为试点学院开展深入探索;学院层面,结合学院特点选取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寻求突破,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及有效载体,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逐步探索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示范教师、示范课堂,通过组织研讨、交流、观摩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外,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率先垂范,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做到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挖掘自身授课内容的思政元素,做好带头工作,进而带动全校师生,营造育人氛围,并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现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要求的有机统一,提升课程思政的时效性。理学院化学系党支部,在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过程中,把课程思政建设提上日程,通过支部书记主讲,支部集中备课、研讨、演示等方法让所有教师都集中练习如何去运用,通过反复观看录像,集中评议然后再集中备课。
精准设计与潜移默化相结合。习近平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因此实施课程思政的每一门专业课在其培养目标中都应具有明确的智育、德育和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并据此目标进行精准的课程设计,制定完整的教学大纲,从而使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融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思路、可循的轨迹和可靠的依据。围绕该目标,各专业教师重视运用发散性思维来挖掘专业领域内的思政元素,不仅从挖掘传统文化到介绍专业历史,而且从展现社会制度变革到描述国家取得成就,从运用先进典型到激发家国情怀等,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巧妙地将其融入教学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河北农业大学在前期征集上来的410篇育人案例中,选取人物类案例206篇,占比40.3%;事件类案例145篇,占比28.4%;专业与实践相结合案例59篇,占比11.5%。从最初征集上来的案例文本分析,更多的老师喜欢用本专业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引领,同时,生命、理工、文管三个学科类型的老师对于案例选取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例如奋斗精神对于青年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每一个专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注意到的教学内容,但对于不同专业来讲,向学生传递拼搏奋斗精神的方式截然不同。比如“中国建筑史”课程中通过引入人民大会堂建设背后的故事,讲授排除万难、精诚合作、团结奋斗的精神;而在体育课程中,女排则是一个展示奋斗精神的案例。不同课程对同一精神的多重表述,充分体现了精准设计和潜移默化协同发力的结合。
 

四、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的评价与检验

 
习近平对如何办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基本要求。“八个统一”从结构上看,每两个统一可分为一组,从性质到特征,再到途径,最后到方法,是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演进历程,实际上反映出的就是在思政课的本质上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在特征上要体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途径上注重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方法上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此才能取得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有效成果。同样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要在学科生态构建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其能够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协同育人效应。因此,在实践中,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也应当从价值引领力量、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热情与示范带动效果几个方面加以评价和检验。
(一)教育理念践行指向生成价值引领力量
课程思政建设中,按照学科生态分布来设计教材,支部研讨,课堂示范,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学理逻辑更清晰,价值诉求更通俗,知识传授更接地气。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发现,在系统的专业梳理过程中,把典型人物、历史故事、重大题材、思想价值、人文精神贯穿于实证研究、科学发现以及逻辑展开中,讲清逻辑,阐明道理,学生们更容易懂,条理也更加清晰。教育者先受到了教育,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更加主动。教师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能够科学的诠释好课程应该教什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又能够掌握节奏,知道如何教才好,从而最大程度激活专业课德育元素,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比如在李保国的电影播放和案例讲授中,学生们不仅明白了太行新愚公的具体价值追求,更懂得了河北广大农村地区的“三农”期盼,了解了河北的人文地理,也明白了专业技术发展过程。在“三结合”基地、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观摩和实践中,青年学者和学生明白了“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深刻内涵。在塞罕坝的植林过程中,各专业的综合兴趣小组在塞罕坝组成了植保、国土、规划等学科综合实践队,也更明白了“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朴素道理。学生们“抬头率”更高,专业兴趣也更浓厚,“一懂两爱”的农业教育效果更好,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结合现代农业的体验学习,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工作维度设计促进思辨能力培养
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培养习得更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要求,实现对青年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根据工作维度设计,课程思政要求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分类上作出详细的划分,并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切实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去,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内容。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课程规范,强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通过科学的探索、质疑和思辨来践行学校“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实验不能探精微”的传统,让学生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通过在课程切入点的设计上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具有思考、讨论空间的话题,达到专业教学与思政引领相结合的目标,比如动物科技学院“草地保护学”的课程在讲授“化学防治”章节时,在前期教师党支部集体备课时便选取了“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两面性”这样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供同学们思考和讨论,然后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讲授化学防治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最终认识到技术手段的发展并不总是带来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越来越趋向合理,文化趋于多元,观念趋于包容,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无法消泯。社会系统也是一个复杂、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总是在矛盾中进化,因此同学们也要以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通过更多的案例和人物故事,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制度安排落地激发师生参与热情促成课程潜移默化作用
从教育的普遍意义来讲,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要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以及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授以及困惑的解答。习近平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由于师生双方无论是在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方面,还是在课堂角色分配、心理成熟度方面均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通常的表现就是教师授课的主动性较强,处于近乎单向的灌输状态,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主性则明显不足,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由此导致教师的引领很难得到学生的回应。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在教材案例的选择上可以提前规定好一些必选人物和故事,拟定好章节的切入点,而且必须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给学生带来切身的感受,比如专业课讲授中结合课程思政讲义灵活运用太行山精神、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塞罕坝精神这种具有特色的案例,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实现路径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扩大辐射影响
课程思政是一项涉及所有学科、专业以及教师的系统性、综合性改革,必须考虑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以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同时由于学科、专业以及教师之间存在客观的差异,课程思政也必然存在一个由点及面、逐步探索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之初,受限于全校课程设置的复杂性以及建设经验的不足,宜从各学院选取部分骨干课程作为先行试点的建设办法来推进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前期建设阶段,学校将教师党支部作为着力点,通过动员党员教师和开展党支部集体备课、观摩的方式,征集育人案例。在此基础上,经由主管部门的指导、教学督导组专家的评比遴选,教师党支部反复修改、打磨,保留下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示范课程案例,完成了课程思政讲义的编纂,由此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期建设课程所借鉴。案例编写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结合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了“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等。比如,林学专业教师为了能够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便主动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向本院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从而实现了专业教师对政治思想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为课程思政切入点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效果明显,此做法得以在全校各课程中推广,目前全校各专业教师在进行切入点设计之初,都会邀请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就相关专题进行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发挥了理论宣讲团对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做实课程改革、狠抓课程思政教材编写、完善制度安排、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做到“三维度切入”,建立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客观来说,河北农业大学的实践仍然是初步的、粗浅的,未来可以探索的领域很广,要按照“学校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要求,积极探索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新路径,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培养课程思政名师,设立课程思政名师工作站,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积累更多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校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6-12-09(10).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22.
[7]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8]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98-104.
[9]陈刚.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1):53-56.
[10]万力.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四维综述[J].西昌学院学报,2019(12):53.
[11]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
[12]周小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以社会调查和统计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2019(12):95.
[13]吕春艳.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0-103.
[1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28.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346.
[16]丁义浩.“课程思政”建设须打破三个误区[N]光明日报,2020-01-13(2).
 
[项目基金]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时代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
 
来源: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ND】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