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确定全面实施的“十大战略”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高校作为此战略的实施主体之一,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而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责无旁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讲,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在落实省委的重要战略部署之时,应认认真真先把思政工作做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实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到今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已经进入到新阶段,“大思政课”理念占据主导位置,落实“全程、全方位”要求的课程思政模式成为主流。
同时也要看到,高校的课程思政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多重考验,来自于互联网的冲击尤为明显。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5G网络的普及、社交与短视频平台的流行等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人们获取知识、解答疑惑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海量的信息中良莠不齐,校园里教师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更有甚者,泛娱乐化等不良网络风气在事实上稀释了学校思政工作的努力。不少教育工作者对此头疼不已,进而对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实践产生畏难心理。有鉴于此,笔者根据工作的一些体会,谈谈新时期在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的一些认识。
教师应充分借鉴互联网行业推崇的用户意识,全面认识自己的学生。尽管学校提倡双方互动、教学相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课程中,教师处于更主动的地位,把知识、价值观等用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普通商家研究用户是为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而教师研究“用户”——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取得突出的教育效果。当前的学生全部出生于新世纪,是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数字一代”,他们与互联网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掌握相应的技能就如同饥餐渴饮一样自然。另外,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差异化较大,学生就业的意识、尽早融入社会的意识更强,也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引导。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如果期望课程思政取得好效果,教师就必须更积极、更全面地去备课,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主动去了解、使用学生们喜欢的各种平台,关注学生们的兴趣点,知其所想,送其所需。教师给学生一杯水的话自己需要有一桶水,在新的时期教师的知识之桶容量应该更大一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教师在授课中应注意多从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虽然说网络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但从实践中看,学生明显对自己熟悉的或者能和自己产生直接联系的案例更有兴趣,有兴趣才会产生共情,从而达到好的传播效果与教育效果。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在湖南大学考察时给同学们讲到苏联布尔什维克者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的区别,就以伏特加与二锅头为例,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讲明白了,而且一下子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让同学们印象极为深刻。在授课中笔者发现,选取学生身边案例十分重要。例如,当要引导学生好好学习时,举新闻中的那些学霸案例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而举优秀学长的真实案例,告诉他们那些当初好好学习的毕业生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劳模、先进,成为党代会代表等,这个时候的课堂效果就会好很多。
同时,教师应关注热点,多积累新颖的素材。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方向。在实践中假如教师自己不创新,按照老一套照本宣科,一讲到乐于助人就只说雷锋,一说到英雄人物就只提董存瑞、邱少云,学生肯定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只要教师留心,就能在日常获取很多新颖的典型案例。教学中多运用这些新案例,学生会更感兴趣,如果能将那些热度很高的热点事件正确地导入到课堂,效果就更出众了。
(作者:王洪涛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工网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